发表时间:2019-12-03
在关系的“痛”是疗愈最好的药
我在一次沙龙说,痛苦的浮现是好事时,他们都很惊讶。但当明白是借由痛苦去探索时,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希望通过亲密关系得到身心灵的满足,不仅仅需要安慰和陪伴,我们需要鼓励支持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帮助中我们不需要得到什么,我们付出就很快乐,并且心灵深处觉得这是对的。实际上,我们被亲密关系比陌生人攻击的还要多。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分手,受到重创还能回到亲密关系。我们让伴侣选择离开,选择更加完美的伴侣。我们平日在生活中的交往真的是爱嘛?大哄大叫让他陪陪我,是我爱他吗?还是我受不了自己那种被抛弃的感觉。还是想要控制他,好让自己舒服一些?
一开始恋爱的动机是寻找真爱,没有谁是为了做好挑战的准备再去恋爱。实际上寻找亲密关系,就是寻找自我。
亲密关系,有解决之道。很多人把需求和感觉当做爱,或者操控纠缠是爱,甚至害怕爱和亲密。如果采取使用的原则,亲密关系升华成全新的爱的体验。
跟单身或者已婚无关,你不需要外力,你自己就可以成长。亲密关系为范例,适合各种关系。
写下初遇伴侣身上所有的优点,现在的缺点。是否发现现在只注意对方的缺点上和自己希望对方改变的过程里。
伴侣关系是父母关系的投射,亲子关系是父母关系的轮回。
过往内在的模板,影响着自己,比如:
认为妈妈对我比哥哥好,是因为我不够好。
爸爸从不夸奖我,是因为我还不够优秀。
妈妈总是冲我大喊大叫,是因为我总做错事。
依恋不安全的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就会造成一种创伤;分离焦虑小孩子就会认生;所以成人关系的冲突和防御,更多的是可以通过个体心理学去理解或者退回到早年的阶段,在潜意识和人际模板上做一些修正。
比如一些神经症性的问题,就是积压太多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过往不愉快的经历,真实发生的创伤,也可能是性的压抑,性的创伤,都与当时背景分不开,甚至有些人的创伤经验是杜撰的。那么这些症状都有可能在逐渐发展的成长过程里以相似的情境重现,激发人们的原始动力,我们要处理的现实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这“痛”一定是真实存在过,并在当下真实存在着的。
那么从外在事件到内在冲突,把个人的欲望在外部显化。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的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记得在那次沙龙上,一个女孩说:她是年薪50万的职场精英,相比她的收入,男友得收入就要逊色一些,差不多年薪不到20万。他们之间并没有物质收入引发的女强男弱,相反,男友会要求她努力工作赚钱买他心仪已久的小区,如果女孩辞职想休息一阵,男友就会冷嘲热讽的指责她不上进。听到这,你有什么反应呢?当时现场的大多数听众都表示即愤怒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他。
其实女孩本身也很痛苦,跟男友在一起的一年里,自己就像上了发条的玩偶。他们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女孩的工作发展情况。也许实际上倒是可以谈谈男友的工作发展情况(只是打趣他们的互动)可是在他们的关系里,他们都默认了这样的配置。
是女友不开眼,还是男友太渣呢?是不是离开他,女孩就会找到真爱呢?
没有被疗愈的旧伤,走到哪里都有被再次激起的可能。
女孩继续说:她6岁,妈妈去世了,爸爸找了新妈妈,生了妹妹。那时候她就觉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小公主了,新妈妈、爸爸和妹妹才是一家人,于是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的就是可以依靠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幸运的她的确实现了梦想,她最引以为豪的资本就是自己的工作,所以她吸引了同样在意她工作的男友。她一边痛苦男友对她在金钱的“剥削”,一方面又享受她的成功被重视。一旦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感放在外界的评价上,她的痛苦就会不断冒出来。如果永远不触碰到这个痛,也就无法真正的自由。看似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东西,你怎么知道你的身后没有一根线牵扯着你呢?我们就像提线木偶一样,过着以为自由的生活,却在不断选择中迷失了自己。
曾经给小朋友讲识别情绪的时候,会告诉他们:害怕是一个很好的情绪,他会帮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每一个情绪都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要通过情绪的表达,识别他给我们的信号和意义。成年人的世界也同样不要抗拒每一点“痛”,接纳识别,最后将这个痛,将这个过去的遗留在我们身体的记忆温柔送走,因为“痛”是最好的疗愈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