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12-03
阿德勒笔下的:自卑感与优越感
一
我在最近的工作中发现,在线心理问答中以下问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在人群中,害怕看着别人的眼睛”
“明明不想加入群体讨论,逼着自己参与其中”
“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发怒,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在个体心理学中,可以用自卑情结解释以上的问题。有自卑感的人并不是显得柔顺安静与世无争,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千万种。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三个孩子初次带到公园,站在狮子笼前:
第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的说到: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的用抖动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的看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他吐口水?
这三个孩子的行为正好印证了我上述的三个心理问答。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模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他的感觉。
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我们便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自卑的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但如果不能够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去改变所处的环境,设法攻克障碍,仅仅想凌驾于困难之上,通过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的话,这种自卑感会越积越多,最后造成自卑的情结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
比如:
“傲慢自大的人在彰显:我是何等人物,你们不可以看不起我”
最典型的就是前不久热映的《少年的你》里面的魏莱,通过霸凌他人,补偿从小在父亲身边弱小的形象,换来虚假的优越感使其自我感觉良好。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魏莱的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上,(建构健康人格上),她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避开不谈。霸凌他人不过只是她采取的一个自欺欺人的策略罢了。
比如:
“个人手势表情过多的人:如果我不加以强调,我说的东西显得太没分量”
王宝强和徐峥出演的《泰囧》,宝宝是一个小人物,面对徐朗这样的高端人士,是有强烈的自卑心理的。看起来他积极乐观、毫不怯懦,但是观察他的行为动作和表情,就不难发现,他通过肢体掩盖背后的自卑感。有一场戏徐朗厌烦的说:你说话声音能不能不要这么大啊?宝宝回答:我怕你听不见。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宝宝的大嗓门是他的手段,他不是真傻,只是装傻。
比如:
“一举止间处处故意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他必须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自卑感
无法接受自己的低低在下的模样。所以处处显得高高在上”
泰国恐怖电影《禁忌女孩》其中一个小故事讲述有一个高中班,班里的学生都出生在非富即贵的家庭,特别是迪诺他的家族又神秘又高端,每次他都会带各地的奢侈品小礼物送给同学。然而电影最后一刻,揭穿了迪诺的虚伪,他的父母不过是计件糊纸盒的打工者。装扮成富人是迪诺消除自卑感的方法,他用这样的方式麻痹自己,可是他的自卑原封未动。
三
所以我们看到消除自卑感的方法是改变客观情境,如果觉得软弱要真正接纳自己的软弱,锻炼自己,从而让自己强壮;不是直接跑到让你感到强壮的环境,显得自己很强壮的样子,这完全是两回事。
放弃寻求的解决之道,表现出来的信念,对他改善自己的情境完全无能为力。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面还有一个发现:在每个自杀案件中,我们总会回发现,死者将死亡的责任归于某一个人,仿佛在说:我是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的对待我。
他们的行径就是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以避免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将自己局限在他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他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筑起一座狭小的城堡,用怒吼呵斥或低声下气统领他的领域,视他的经验,选出最有效达成目标的一种。他的方法目标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期情景。
自卑感本身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但是那些逃避问题,麻痹自己的人,在害怕什么呢?他们害怕自己行为不当造成犹豫不决的生活样式,为什么这么害怕行为不当?他们把自己的成功目标定的太高了。
人类从婴孩时期就是非常软弱的,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而每个人曾经都是最弱小最幼稚的婴儿,这就需要我们与人合作,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持续奋斗,如果一个儿童缺少了合作,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路,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既然是这样正式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无限接近生命的目标,我们也能够有能力不停的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
四
因为自卑情结,人就会本能的追求优越感,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之感,所以上述的例子中,即便发展出看似不合理的应对方式,也能积极的反应,人们在追求独属于个人生活意义的优越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举例:不同的职业,在这个职业属性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他对自我优越感的补偿,也许他的目标不是造福他的同类,仅此是隐藏自卑感。
比如:一个人要立志做一名医生。然而立志于做医生,也许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事情。也许在她的儿童期他们的兄弟或父母死掉了,他们以后学习的发展的方向,便在于为他们自己或别人找出更安全、更能抵抗死亡的方法。另一个人也许把做教师的目的是想统治比他低下的人,他可能觉得只有比他弱小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才会觉得安全,才有优越感。
这样看来,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对个体而言都是正确的,比如:懒可以换来更多的特殊照顾,笨一些可以降低他人预期免受责备,这不是愚笨,可以说是装傻的智慧。
当然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是能够找寻新的门路。
五
那我们如何设立有意义目标呢,阿德勒指出: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治愈他的症状,他还会生出其他症状,这只是他的手段。所以与其治疗他们的症状,花时间做这种无用功,不如探索他选用这种症状的目的和这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联。
比如一个人的症状是头痛,他的目的是同个生病换取家人的照顾。如果只是单一治好他的头痛,他还会自主发展出别的症状出来,以确保可以继续实现他的目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自省或者帮助理解我们亲人,个体只是在用适合自己非常明智的方法来实现自己具体目标。如果我们探索出这个目标,心灵的习惯和态度就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