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12-03
近日,我发现朋友圈里年轻的姑娘们,陆续做起了妈妈。
一波一波宝宝的照片,让整个朋友圈散发着一股新鲜的生命力,让“疲倦”的大人们透过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体会着暂忘烦恼的轻松。
那么作为新手妈妈,如何了解、呵护眼前的幼小生命呢?
新生儿
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约历经280天的胎内发展,大致38周,就要跟爸爸妈妈见面了。
新生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就会天生的行为模式:觅食、吮吸、眨眼、呕吐、打喷嚏这些无条件反射。刚刚离开妈妈的子宫,对于小宝宝们来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即将面临全新的、新鲜的世界。我们会发现,有些小宝宝甚至会被自己打的喷嚏吓哭,这就是探索的过程,从“从未有过”到“熟悉成自然”的探索体验。
交流
新生儿每天有2-3个小时是觉醒状态,这个时候他们会安静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或和母亲交往,更多时候他们的啼哭是与外界最初的交流手段。有经验的父母就会知道,宝宝的啼哭可能是:尿了,或者饿了,困了,或者身体不舒服了,细心的妈妈们会掌握宝宝交流的方式。
我有一位初为人母的朋友,面对宝宝的啼哭,因为不了解宝宝的需求,显得束手无策甚至不耐烦,殊不知,满足孩子哭泣时候的需要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产后抑郁症会病发在对育婴没经验的大人或者自身不懂得情绪管理的大人,面对小家伙们仅仅哭泣的语言而过度的焦虑,那么产前多了解一些育婴方面的书籍视频,也就会降低个人“无助”的局面了。
动作发展
心理学认为: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婴儿从只能躺着看物,到坐起平视物体,再到爬行和行走,令婴儿越来越能掌握探究环境的主动权。
婴儿的大脑
婴儿的大脑是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这就是说婴儿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早期一定要给婴儿跟进营养,切勿用吵杂的声音、刺眼的光照或者电波刺激婴儿,否则将对婴儿的大脑产生严重的影响。
还有好消息是:婴儿的大脑同样伴有可修复性,一侧脑半球受损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但是,超过5岁,这种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
婴儿的情绪
心理研究学者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类:
1、容易抚养型: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悦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
2、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
3、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缓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心境不开朗。但是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异事物缓慢的产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活跃起来。这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成人的抚爱和良好的教育作用会逐渐发生变化。
宝宝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跟大家分享过有关“气质”“性格”和“人格”的区别,欢迎查阅回看),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新手妈妈要根据宝宝的气质类型,做相应的引导。
因为婴儿的气质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早期的识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防止和纠正。
也就是说,婴儿的气质类型也受早期教育的影响。父母教育要与婴儿因遗传呈现出气质特性相符。积极而又正面的引导孩子,为他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婴儿的适应障碍就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否则,将会让孩子导致行为问题和发展障碍。
合格的家长
人在婴儿阶段是否能够跟母亲随时情感交流链接,关乎着成人后的个体是否能够人格健全。武志红的《巨婴国》里的“主人公”,都是在这这个时候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抛弃”,从而使得成人的外壳下包裹着婴儿的需求。
那么,从现在开始,妈妈们要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并能给予积极的应答和反馈。
经常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求。
通过模仿、亲子游戏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总的来说,婴儿的年龄以月计数,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心,他们太小太小,短暂的婴幼儿时期,需要妈妈们用耐心和爱包裹着他们,在爱的滋养下成长的孩子,会反哺更多的养分给予家长。
比如:一些新手家长会说:我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比成年人更加清静,他们用最纯净的心感受这个世界,倾听这个世界,他们会把一切美好的体悟传递给他们的爸爸妈妈。而我们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在健康的土壤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