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教育问题可能在这里

发表时间:2019-12-03

常见的教育问题可能在这里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会遇见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今天我将其中一次教育沙龙的部分问题,整理成问答形式,呈现在这篇文章里,也许其中的回答会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家长一些新的视角。

 

问:孩子天天就知道玩,我该怎么办?(9岁 男孩

答:瑞典芬兰小学教育就是玩,像华德福教育每天让孩子运动4个小时,只是目前国内教育体制不给孩子玩的时间,所以家长也认为,玩是一件影响学习,影响他未来的阻碍。如果看清教育的弊端才可以判断如何超越弊端该玩的时候,别剥夺他运动的机会

 

问:想让孩子多学一些兴趣特长,怎么做?(11岁 女孩

答:好奇和内驱力不是培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有与之匹配的天赋,作为家长只需要保护好他,配合他,让他的兴趣自然流淌出来再发展下去就可以了。

 

问:我家孩子问他啥都说还行吧。(11岁 男孩

答:“还行吧”的孩子,是没有骨子里真正的热爱。如果你去采访一个舞者,你喜欢跳舞吗?他眼睛里的光就会告诉你一切。或者你问一个很喜欢吃巧克力的孩子,这个好吃吗?他的头一定像小鸡啄米一样的回复你。如果你的孩子觉得什么都还行,那你就要开始放手了,让他独立,还给他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不被控制和压力的环境下,他心中所爱,还会再次萌发的。

 

问:孩子太懒,初中了,连袜子都让我给他洗。(14岁 女孩

答: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和她的父母相照应,她的懒惰就是我们的包办的太多,可能爷爷奶奶也会参与进来宠着爱着,她没有勤快的机会。可能刚脱下来的衣服,奶奶就立刻洗了,你让她怎么勤快呢,她的懒惰是培养出来的习惯啊。其实,孩子1岁半就可以做家务了,你可以给她买个小扫帚、小拖把,你干活她也干活,她那个年龄是把家务当成玩一样的,所以让她有一个做家务的意识,习惯养成,她就会很自然的做这些事情。

 

问:怎么跟孩子谈玩手机的时间?(11岁 男孩

答:你要跟孩子共同制定玩手机的时间,然后共同遵守这项规则,假设孩子违反规则,你要平静坚定的不要带情绪的、按照你们之前的约定执行。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情知道,约定是用来干嘛的,同时也知道这是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但是我遇到过家长被孩子软磨硬泡自己就打破规则了,那么再想重建规则就比较难,因为你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不在了。

 

问:孩子跟他提什么都行,一说到学习就不高兴。(9岁 男孩

答:有一句话适用于所有的事情,你执着何处,痛苦就在何处。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路上,多半是把关注点放到了学习上。人生之路漫长,却不断的在学习上施加压力、破坏亲子关系,孩子当然不愿意提啊。如果你老板天天盯着问你,报告做完了吗?怎么下班不预习明天的开会内容啊?其他同事都在抓紧时间晋升,你怎么可以放松呢?我想这离我们提出辞职就不远了,太烦了,没有自由啊。所以我们的家长,可以把精力放在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比如坐姿啊、走路的姿势啊,但是学习方面,你就由他去,不管他坐着看,躺着看,字写的多歪歪扭扭,你都不要说他,他只要在学习你就高兴,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要求。李子勋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非常有意思的话:5-10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是个美事,只要看书他充满了自由,他用什么造型都行,记住其它时候是绝不允许的,只在学习上允许,他就会建立一个学习的神圣感,学习就成了快乐的事情。假如小孩子在玩游戏后,不要反对他,可以让他玩,但告诉他坐的时候要坐直了,手放在哪里,眼晴要呈多少的直角,妈妈拿着尺子比画着,他很快就不玩游戏了,他觉得玩游戏老是错。你可以教导他怎么做怎么玩,你可以教导他别的规则,干嘛非要在他读书时管他

 

问:生活丢三拉四的孩子,怎么回事?(7岁 男孩

答:生活丢三落四的孩子,是有一个事无巨细的妈妈照顾的太好了。这就像是一些情感关系,一方习惯性的照顾另一方的生活起居,那么那个人还有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嘛。当时间久了,那个照顾人的人就要吐槽不满了,责怪另外一半不体贴,从来不照顾自己。所以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问:明明会做的题,但是总是粗心?10岁 女孩)

答:做题粗心大意的孩子,多半是心静不下来。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她总是被其他的事情干扰,脑子里的杂念太多了。如果一个家庭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说话也是呲呲嗒嗒的话,她的专注力都在如何应付这个家庭和应付家长的批评上了。身心的消耗让她不能停滞,家长还要求她好好学习,不要出错,其实还是挺为难孩子的。

 

其实在一场90分钟的家庭教育沙龙活动里,我还是挺有感悟的。

首先大多数的家长关注的都是学习问题,比如粗心、不爱学习、学习动力不强、爱玩、成绩上不去、作业拖拉。其次家长们会关心孩子的性格问题,比如:胆小、脾气大、爱生气、任性、不跟家长说话、以自我为中心、怕黑、没有安全感、抗挫力弱。最后小部分家长会问一下,比如:如何和孩子做朋友、如果让孩子快乐。

 

老实说对第三类问题的关注,我只经历过一位妈妈,(也可能是我的从业时间不长,大概我接待过60或是80个家庭的常模数据,没有统计过)孩子是她的继子,她知道孩子有很多问题,但她更关心的是孩子内心是怎么想的,她认为这个对孩子更重要,这一点真的感动到了我。

那么说到前两类的问题,有一个核心模板是:孩子的问题多数是父母的问题。(留一些例外,所以我说是多数)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相继他的抗挫能力就会很弱你管的越多,他就越想躲着你。比如家长会问孩子不愿意跟他们说话,那是因为你说的不是孩子感兴趣的话,而是大人们感兴趣的话,你说的是教育他的道理,孩子在学校听老师讲道理,回家听家长讲道理。道理就那么多,能有什么意思呢。

 

好和不好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好,就有不好的对立面。我们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先确定他们是人,一个完整的人一定有好有坏,有优点有缺点,如果家长可以正视这个问题。可能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就会更中立。这和亲密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边界感很重要。孩子只是还小不敢反抗,但是不代表他没有感受和情绪。所以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比追逐关注他们的成绩更有意义。当然啦,一个被爱深深滋养、懂得爱人和自爱的孩子,在一个更轻松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我想那时候学习也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