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害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

发表时间:2019-12-03

让孩子害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小孩子总要怕一个人,不然很难管。你也不能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于一些叛逆的孩子如果能够有一个人压着,或许会有一些效果,只是效果如何、后续如何我们无法保证。

其实让孩子害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帮助他们知错就改需要的不是脾气而是耐心。对于情绪易波动的家长来说,有些时候好像身体里有一个魔鬼,会随着怒火就腾腾腾窜出来,而忘了自己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最后这样为发泄而发的火,换来的是什么?

是孩子的泪眼汪汪,害怕迷茫,如同大人一样面对问题时会发火的坏习惯;

是自己的无限愧疚和气闷;

是被破坏的亲子关系、被打翻的爱。

发过火之后,孩子是否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他们往往是一脸茫然,依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或许他们本身并没有错,更不知道该如何去改正!这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收获幸福。

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犯错后如何教育却是需要父母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过得快乐,知错改呢?

timg (1).jpg 

首先,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制定规则和界线,这个过程是需要孩子参与的,这不仅是让孩子有参与感,也是让孩子有必要的约束意识,减少孩子犯错的频次。与孩子约定惩罚规则时,家长也不可太过随意,不能因为自己单方面提出一些要求,而损害孩子的权益,特别是和孩子某些感兴趣的东西结合。

其次,孩子犯错误后要受到双方事先约定的惩罚,但是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后果,其核心目的是让孩子牢记住什么是错误,即什么事情不能做。只有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才有可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行为。

再次,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必定是针对孩子故意的重复性错误行为,并事先与孩子经过共同约定,切忌上纲上线,引起孩子的反感。

timg (2).jpg 

最后,家长在对孩子惩罚的具体操作上,需要把握重点,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受到的惩罚不是因为“错误行为的结果”,而是错误行为本身。即我不赞同的是你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你这一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孩子帮忙洗碗,结果打碎了碗碟,弄乱了厨房,最后不敢承认,说是猫咪打碎的。帮忙洗碗本身并没有问题,不能因为这一结果就惩罚孩子,但是撒谎和推卸责任却是不可取的行为,所以惩罚的原因不是孩子打碎了碗碟,而是撒谎和推卸责任这一错误行为。

timg (3).jpg 

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惩罚的执行者上,不能让孩子理解为家长在执行,一定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代替“规则”或“界线”来执行的,执行这些惩罚的原因也不是因为父母生气。惩罚时着重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也是让孩子明白父母不会因为他犯错就不爱他,父母不赞同的是错误行为本身而不是自己。

小贴士:父母的自我修炼

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斯宾塞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能照出父母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修炼自己,改变自己身上的小缺点、小脾气,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